3月21日,全球新能源行業(yè)的目光聚焦于中國——鋰源科技在龍蟠科技新技術發(fā)布會上,正式推出第四代高壓實磷酸鐵鋰正極材料S526。這款產品不僅是技術上的顛覆性突破,更被業(yè)內視為加速新能源產業(yè)邁向“高能低價”時代的核心驅動力。
傳統(tǒng)鋰電池正極材料生產依賴復雜的二次燒結工藝,需多次高溫處理,導致能耗高、周期長、成本難以壓縮。而S526采用的“一次燒結”技術,通過精準控溫將多段流程簡化為一步成型,既保留了材料的高壓實密度(2.62g/cm³),又使能耗和生產周期大幅降低。這一革新直接解決了行業(yè)痛點:過去高性能材料往往伴隨高昂成本,如今鋰源科技用“減法”實現了性能與經濟的雙贏。
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,S526的2.62g/cm³壓實密度意味著更小體積的電池能存儲更多電能。以電動車為例,搭載S526的電池組續(xù)航有望提升10%-15%,而體積和重量可能進一步縮減。更關鍵的是,生產成本降低將直接傳導至終端市場,未來高性能新能源車或儲能設備的價格門檻有望下降。鋰源科技研發(fā)負責人透露,該技術已通過多輪量產驗證,確保性能穩(wěn)定輸出,這意味著消費者無需為“嘗鮮”承擔品質風險。
鋰源科技并非首次引領行業(yè)。早在2024年,其四代高壓密產品S501和磷酸錳鐵鋰材料已憑借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成為市場標桿,并助力公司斬獲“正極材料優(yōu)質生產企業(yè)”稱號。此次S526的發(fā)布,進一步鞏固了其技術護城河。作為江蘇省獨角獸企業(yè),鋰源科技通過全球化布局(印尼基地+六大國內生產基地)和資本合作(寧德時代、上汽集團等戰(zhàn)略投資),將中國創(chuàng)新轉化為全球供應鏈優(yōu)勢。這種“技術+制造+生態(tài)”的三維攻勢,正在重構全球鋰電池產業(yè)的價值鏈。
當前全球鋰電池產能正向TWh時代沖刺,但材料端的能耗與成本制約了規(guī)?;涞?。鋰源科技的突破恰逢其時——若S526全面替代傳統(tǒng)工藝,僅能耗降低一項即可減少百萬噸級碳排放。更深遠的影響在于,低成本高性能材料的普及將加速燃油車替代和可再生能源儲能應用,推動交通與能源兩大領域的協同脫碳。正如發(fā)布會所言,這場“材料革命”不僅是技術迭代,更是對全球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命題的中國式應答!
【免責聲明】: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。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刪稿郵箱:info@ccmn.cn